原文作者 黄兰兰

最近,一位HR负责人向我咨询如何加速人才招募。他所在的企业目前有约500名员工,老板想扩充到1000人,以推动企业收入规模翻番,让他在2个月内完成这个招聘任务。

我反问他:

“你们老板的这个500人的需求是怎么来的,你清楚吗?
有没有可能不用新增500名员工,而只新增200名最为优秀的人才,你支付给他们双倍工资,来达到收入规模翻番的经营目标?”

这倒一下子提醒他了。

在HR日常管理中,经常会因老板或业务提出的紧急而繁重的人员需求而苦恼,却没有透过事情看到背后的本质,企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。

招聘只是一个手段,如果这个手段解决的只是单纯的补位,那咱们HR就没有价值了。因为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直接将招聘任务外包就好。

那么面对业务部门提出的人员需求,HR如何评估判断其需求的合理性呢?

一般招聘需求的来源,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:

人员离职补充

 

对于这种情况,HR就要与业务沟通两个问题,同时做出对应的预案:

第一个问题是,离职的人是谁?

如果是关键岗位的员工,这个岗位有没有B角或接班人,以及这个B角或接班人这个时间是否能出来直接担任?

如果直接从外部招,就会打击这个B角或接班人的积极性,限制了其上升通道,可能会引发其离职。不仅让公司又损失一名高潜人才,也意味着公司多年的培养付诸东流。

所以,一般建议是让B角先试岗,除非接班人短时间内无法胜任。这同样倒逼企业要提前做好人才盘点,哪些是一年内可以胜任,哪些是2-3年,哪些是3年以上。

如果公司不清楚自己的人才盘子,也没有B角或接班人,说明企业的关键人才培养是缺失的。虽然HR现下的紧急任务是补人,但能体现HR价值的,是如何搭建企业关键人才培养机制并将这项工作排上日程,而不只是救火。

如果不是关键岗位,比如基层的岗位,那就重新评估岗位工作饱和度及价值,是否可以将工作任务分解给其他岗位而取消该岗位的编制?

比如这个岗位月薪是3000,这个人离职了,公司把这个岗位的活分给了其他3个人,这3个人每人加500块工资,这样公司还能节省每月1500的工资、社保公积金等更多成本。不仅控制了人力成本,还激励了在职的员工。

马云在2013年年初给阿里全员写信,他写道:“奖和励是不同的概念,阿里信奉给结果付钱(奖),给努力鼓掌(励)……2012年阿里人真正实现了‘3个人干5个人的活,拿4个人的工资’的理念。”

第二个问题是,这个人为什么离职?

招对的人,用好自己的人,是每个业务管理者的分内职责,只是这项指标在有些企业并不考核业务管理者,但HR则有义务不断去提醒。

如果业务管理者在人才管理上不重视、不作为,人才短缺这个问题就始终无法真正被解决或被优化。

实际操作中,人员离职80%都是和其直接上级有关,当HR调查发现是业务主管者个人管理问题造成的,那这个岗位的人才资源和补位就应由部门来提供和解决。

HR不是只做老好人,应在讲究原则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强势。

工作量增加补充

 

HR如何处理业务因工作量增加就加人的问题?这里有两种方法:

第一、有无采用薪酬总额控制?

按照薪酬包的形式,比如某个业务部门按照公司的规定薪酬包就这么多,你增加人可以,每个人是可以轻松点,但同样人均薪酬就低了。

作为部门负责人,你是想让你部门5个人拿7个人的工资和奖金,干6个人的活,还是7个人拿7个人的工资,干6个人的活?让业务负责人自己先考量。

第二、人均效益是多少?

比如公司要求这个部门每个业务员要创造300万的人均销售,现在这个部门平均人效是200万,那就说明目前人效是不达标的。这个时候,即使部门增加了工作量,也不应该成为招人的理由。

要么自己部门内部消化新的工作任务,要么就在达到标准人效以后才有申请更多资源的资格。

2017年,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题为《华为的胜利也是人力资源政策的胜利》的讲话中提道:“我们要循序渐进,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效率,人员费用增长要慢于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。我们提倡‘3个人干5个人的活,拿4个人的收入’。加强获取分享制,形成不同血脉,但有共同信仰、共同利益的群体。”

只有人均效益提升了,企业才能有更大的薪酬空间,去激励现有的人才和招募更多顶尖人才。这样就开始了人才引擎的良性循环。

如果人均效益很差,企业就没有空间给现有的人才发奖金,也没有实力给出具有吸引力的offer(录用信),就会陷入恶性循环。

所以在华为,提升人均效益是所有部门一把手的核心职责,从机制上牵引各级主管去主动关注人均效益。

基于此,华为规定:“凡不能达到公司人均效益提升改进平均线以上的,体系团队负责人,片区、产品线、部门、地区部、代表处等各级一把手要进行三降问责。”

 

新设立岗位补充

 

新设立的原因是什么?新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、核心职责、绩效考核指标是否已明确?这个新岗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的?是短期需要还是长期持有?

以及新岗位的上级、带教人是谁,是否已确定?新岗位试用期目标是什么?转正标准是什么?

我一个HR学员有一次就和我吐槽,去了一家新企业,一个月不到就离职了。原因是去了快一个月了没有人管,让他负责招聘,但迟迟又没有招聘计划。

他的薪酬是依据底薪加招聘计件核算,也就意味着不招人,他的薪酬就会受到影响,职业发展也会受阻。而他的离开,让企业劳民伤财不说,也给企业雇主品牌带来了负面影响。

这就是该企业在战略不清需求模糊的情况下盲目招聘造成的恶果。

任正非说过:“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,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
所以,看似一个简单的招人需求,其实背后体现的是企业人才管理的能力。HR需要改变业务传统的“加人增产”的线性扩编的想法思维,加速提升人才产出率才是王道。

通过以上问题的沟通探讨,也能让HR及时发现业务变化和新要求,从而快速调整人力资源的规划,做到有的放矢、有效承接公司战略。

成为一个战略型兼业务型HR。

 

 

招聘需求不应该拍脑袋提!HR和业务主管都应借助数据分析工具,清晰、理性了解团队的人才状况,有计划、有策略、有准备地进行人员部署。这样即使有人员流失,也能做到临危不乱。

 

领英大数据洞察(LinkedIn Talent Insights,LTI) ,基于全球7亿+人才数据库和领先人工智能技术,助力企业实现更加高效、敏捷与智慧的人才战略决策,帮助人力资源部门真正实现从“救火队员”到“战略伙伴”的转型!

领英大数据洞察可在多个领域为企业提供支持:

· 企业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石,获得切实可用的数据;

· 培养人才数据分析的观念与能力;

· 应用于HR和业务的多重实际场景,包括招聘策略、人才画像、竞争研究、地理选址、雇主品牌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