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作者 黄兰兰
有一次,公司招聘一名应届生,过来应聘的小姑娘长得眉清目秀,一看简历还是一线本科院校毕业,面试时也是落落大方,我很满意。但唯一让我感觉不足的,是她之前有过一段只有一个月的工作经历。
于是,我问她,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选择离职。我担心她是不是还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,或是不能吃苦。
经过沟通才了解,原来她当时去的这家公司,是将她作为部门助理的岗位定位的,而这个部门叫综合管理部。也就是说,她真正服务的并不是一个部门,而是行政、人力和财务的一个大综合。
每个分叉部门的事情完全不同,且对接人和汇报人也不同,这就造成她很大的困扰。
工作很杂乱,经常是这个部门任务重了需要她支援,那个部门临时有任务了让她来帮忙,她更多是被动地完成各个领导交给她的任务,也不清楚后面自己的职业定位。
她和上级沟通过这个问题,但当时部门的活太多,部门老大让她先做着,看后面她做哪一块更出色,以及公司的需要再进行优化。
这种工作和方向的不明确,让她很苦恼也很焦虑,所以就离开了。
你会发现,往往一些新人入职,在短时间内离开,并不是因为他们完不成目标,而是公司以及上级没有及时给他们明确工作目标。
在岗位上开展工作,有工作目标看上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但实际在很多企业,这一块工作做的并不是很好。
我之前做过入职一个月的新人座谈,让他们提一提入职后感受不太好的地方,很多与这个岗位的上级对他们的关注太、没有及时明确工作目标有关。
因为上级太忙了。忙业绩,忙开会,忙汇报,反而忽略了对团队和团队目标的关注和管理。
不明确目标有什么后果?
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是两码事。
比如上级让你每天都要打邀约电话,以约到更多的人选到公司面试,这是每天你要做的事情和工作任务,但不是你的工作目标。
你的工作目标是上级需要让你一个月招多少人,这是工作目标。如果这个目标确定了,或许你不需要打邀约电话,而是通过手里的其他渠道就可以获得这个资源,完成这个目标。
所以,一定是先有目标,才有具体的事情和任务。
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,员工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,或不知道重点该做什么,技能提升自然也慢,还没有成就感。
同时,也会给他后面所有工作的开展,以及试用期的客观评估带来困难。
如果转正评估时无量化依据,只能凭上级的主观感受,劝退员工的风险也会更大。
如何合理设置新人的工作目标?
在目标如何设定上,HR可以给到部门一些意见,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:
合理的目标数量
举个例子,如果你招了一个人力资源的实习生,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不仅有员工入离职办理、薪酬核算、五险一金办理还有一些杂事,这个时候,作为上级你不能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扔给他。一方面会把人吓跑,另一方面也有风险。
比如第一个月安排入离职、五险一金办理的工作,第二个月再安排薪酬核算的工作,根据任务的同类型,以及交叉和关联程度进行安排。
需要循序渐进地安排工作,不能一步到位。这样新人更容易接受,也更容易出成绩。出成绩了员工才有满足感和成就感,才会更稳定。
合理的目标难度
同样一个岗位,在试用期间的新人,工作目标和老人还是要有一些差异的。
比如一个销售岗,老人的业绩任务一个月要完成销售额500万,而新人即使过往能力优秀,经验丰富,入职的第一个月或试用期间也不太适合定500万,而应有所下调,或是安排一些支撑大目标的一些具体的小目标。比如先熟悉公司的业务类型和产品,或拜访所属的客户群等等。
一方面新人的试用期工资可能会打折,另一方面也是给新人一些适应和缓冲的时间,这也是有些企业对新人保护期的规定,第一个月即使业绩不达标也不影响基本工资。
欲速而不达,一切的大目标都是先从完成一个小目标开始的。
如何明确地设定目标?
这里需要遵循SMART原则:具体的、可衡量的、可达到的、相关性、有明确的截止期限。
举个例子,你招了一个招聘专员小李,两个不同的上级分别是这么给他讲述目标的:
讲述1:小李,这个月你的任务是要招3个人入职啊。
讲述2:小李,你本月的工作任务是,从本月的1月1日到1月31日,给公司招聘入职3个电话销售岗,以通过公司入职审批流程结束及在职满3天为准。
这就是按照SMART原则的描述:
具体的:具体招聘什么岗位,什么时间要到位、满足什么条件才算是达成目标,要明确。
可衡量的:怎样才算是达成目标,以公司入职审批流程结束及在职满3天为准。
可达到的:根据公司对这个岗位的要求,以及员工在当时的能力水平而定。案例中让小李一个人一个月招3个电话销售岗相对是合理的,如果是一个月让他一个人搞定100个人,那这个目标就是不合理的。
相关性:工作目标是和这个岗位职责相关的。比如安排招聘专员小李去帮助销售部门打电话,就不应该成为他的工作目标。
有明确的截止期限:最晚要在1月31日前完成。
这样设定目标,新员工就非常清楚自己要干什么,以及怎么样才算是干得好,他才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资源和能力去完成这个事情。
只有被认可的目标才可以被执行到位
往往一些用人部门的主管没有意识到这点,而是自己独自帮员工决定,给新人下了一个目标,也不沟通就让人家去执行。尤其是在这个目标还很不合理的情况下,自然就会出现问题。
沟通时,如果一拍即合,很快达成一致当然最好;
如果对方有异议,上级就需要对目标的背景和目的,以及可提供的资源进行阐述,以此让下属理解,从而消除他的疑虑和担忧;
如果员工还想给自己提高目标,那就说明员工有更大的动力和信心。
经过这样的过程沟通,他的主动性和执行力才会更强,双方才会形成合力,有更好的配搭。
因为每个人更关注和重视自己认同的事情,即使不能完全认同,但至少自己参与过,对它形成的过程有清晰的认知,目标被执行的力度和成功率才会更大。
目标确定后,作为上级不能就做甩手掌柜了,要做好过程的跟踪和辅导,并根据实际的情况看是否需要调整,以及做阶段性的评估。
写在最后
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,对象是一群智力、学历、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,其中:
27%的人没有目标,
60%的人目标模糊,
10%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,
3%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。
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,他们的生活状况很有意思。
占3%的人,25年来几乎不曾改过人生目标,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,如白手起家的老板、行业精英等;
占10%的人,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,他们不断达成短期目标,生活状态稳步上升,如医生、律师、工程师等;
占60%的人,几乎都生活在社会中下层,过着安稳但没什么成绩的生活;
至于那27%没有目标的人群,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,失业、抱怨是他们的生活常态。
其实,管理一个团队也是如此。